上古时期,我们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八个大姓,分别为姚、妊、姜、嬴、姬、姒、妘、妫。
其中姜姓便是炎帝的姓氏,之所以以姜为姓,民间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是当时炎帝出生的附近有一条名为姜水的河流,因此,炎帝将自己的姓氏取名为姜。
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在我国上古时期,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因此那时的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等。
随着时间线的发展,当中国人口越来越多以后,原有的姓氏已经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并且许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希望能够拥有不同的姓氏。
因此,以国名为姓、以邑为姓(采邑:指帝王及个诸侯国国军分予同姓或者异性卿大夫的封地)、以居住地为姓和先人的字为姓的情况越来越多。
而如果你的姓氏在这14种之中的话,那么恭喜你,你很有可能就是始皇帝的后人。
先秦时期的姓氏
在了解相关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清楚一点,先秦时期的姓氏,和我们现如今的姓氏是完全不同的。
在那个时候,姓氏两点完全分开,《礼记正义》中就曾记载:
“天子赐姓赐氏、诸侯赐氏、不得赐姓”。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子可以赐姓,也可以赐氏,而诸侯就只能赐氏,不能赐姓。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姓起源于母系社会,几乎全部产生于夏代之前,且大多取自于地名。
无论是从时间线还是地理名称来看,君王自然都不会允许诸侯赐姓。
而氏并不一样,在甲骨文的写法之中,“氏”的写法更加偏向于“入”字,意思是河流的分支。
到了父系社会之中,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同姓部落必然会出现支脉,这就好比一个家族的后人总会面临分家的情况一样。
因此,氏可以看做是姓的分支,君王自然不吝用这样的奖赏,让诸侯拥有相应的权力能够进行“分家”。
诸侯们在分封卿大夫的时候,封地的地名作为氏来赐给他们,也就成了十分正常的一件事情。
而秦始皇现如今常常被人们称作嬴政,如果按照先秦时期的叫法来看,完全是错误的。
要知道秦始皇是赢姓、赵氏、名政。
因此他可以被称作赵政或者秦政(以国为姓),但那时的人却不会叫做嬴政。
关于这一点,清代顾炎武在《原姓》一书中就曾提到:
“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成姓者乎?无有也”。
那么秦始皇又是如何被人们称之为秦王嬴政的呢?
其实主要原因在于秦国统一六国以后,新的封建制度成立,姓氏出现衰亡以及合并的情况。
到了西汉初年,姓和氏的区别已经微乎其微。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甚至干脆将姓氏混为一谈。而顾炎武对此同样在《田知录》一书中提到:
“姓氏之称,字太史公始混而为一”。
从此以后,中国姓氏合一一直沿用至今。
十四种姓氏
那么究竟是哪十四种姓氏,有可能是始皇帝的后人呢?
答案分别是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
很多人可能会比较好奇,这十四个姓氏之中,除去秦姓之外,其他姓氏似乎和秦始皇并没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同样有可能是秦始皇的后人呢?
这就和前文中的国人姓氏由来有一定关系,以先人的字为氏举例。
这十四个姓之中,其中就很有可能是以始皇帝的先人或者后人姓名中的字为自己的姓氏,从而发展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支脉。
当然,从始皇帝统一六国建立我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两千余年。
在这两千余年的时间里面,谁也无法确保秦始皇是否真的还有后世子孙传承至今。
想要了解自己的先辈究竟是谁,最重要的证据还是要在自己的家谱之中寻找。
除此以外,其实先辈们无论是谁,是否真的有那么重要呢?
身为后人,我们可以为先辈曾经取得的荣耀感到骄傲,但决不能沉迷陷入这份骄傲之中,逢人便讲述自己是某某人的后世子孙。
暂且不说有没有实质性的证据可以证明,再怎么伟大的成就也是前人完成的,和后人又有多大的关系呢?
想要真正证明自己,且不提完成像前人一样的成就,至少也应该将关注前人的重心,放在对自己的关注上才对。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7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