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深县地名资料汇编》
东魏家桥
位于深州城南12.5公里处,北有燕河,即鸦儿河故道。农历四、九有集。邻保衡公路为往来通道。
该村和中、西魏家桥古为一村,原名魏家桥,建村于宋代,以村北鸦儿河上的魏家桥得名,址在今中魏家桥村,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一1572年),滹沱河泛滥,洪水坏村,部分村民东迁此地另建新村,沿用原来村名,并冠以方位,称东魏家桥。居民以崔姓为大户,还有王、胡、赵、魏等姓,多为从中魏家桥迁。
西魏家桥
燕河在村北,即鸦儿河故道。
该村与中、东魏家桥古为一村,原名魏家桥,建村于宋代。因北临鸦儿河,河上有桥,相传为魏姓所建,俗称魏家桥,村因桥得名。明穆宗隆庆年间(公元1567一1573年),河水泛滥,村毁。部分村民西迁该处另立新居。沿用原来村名,冠以方位,称西魏家桥。现魏、阎、任三姓为大户,余为李、张、侯等姓。
中魏家桥
燕河在村北,系鸦儿河故道。碱地占四分之一。以农为主,多种粮食作物。
中魏家桥,原名魏家桥,建村于北宋初年,时深州通磨头之官道过此,村北鸦儿河上有石桥一座,相传为魏姓所建,俗称魏家桥,村以桥得名。《康熙深州志》载:“魏家桥,在州治西南二十五里鸦儿河上,久废”。明朝隆庆年间,洪水泛滥,部分村民分别向东、西两侧高处迁居,自此村庄一分为三,分别称东、西、中魏家桥。
该村姓氏,魏、种、耿、姜为土著,郭、李二姓为大户。郭氏祖时中,明代自白宋庄迁,李氏祖子玉,明永乐二年自山西洪洞县迁,其余为曹、阎、张、王等姓,无谱不著。
注:道光直隶深州志载:“青林寺,在州南二十五里魏家桥村,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建。”久废。有碑存。
河栏井
南濒朱家河。碱地占二分之一,村民农忙之余,多熬小盐。
宋初,龙池河(即今龙治河)流经此地。时河岸有古井,井水甘例无滓,村人设栏杆以护之,俗谓河栏井,故村因井得名。该村之民,今可考者,董姓为土著,张姓为大户。余有高、魏、尚、王等姓。
该村为明孝子董思芳故里。昔有思芳墓,今废。明史有传。
魏家庄
南有朱家河。为深县最小的村庄,属河栏井大队,多为碱地。
明朝末年,魏姓自大寺家庄迁此定居,渐渐发展为一个小庄,遂以姓氏得名魏家庄。该村仅魏氏一姓。
北赵家庄
北临燕河,东靠保衡公路。
明朝中叶,赵氏族人自起凤庄迁此定居,以姓氏得名赵家庄,后因该村位于今太古庄公社赵家庄之北,又称北赵家庄。迄今赵姓为大户,与起凤庄赵姓同宗同祖。另外还有焦、周、种、尹等姓。
潘家庄
西临保衡公路。275户,1099人,汉族。
明朝永乐年间,潘氏兄弟三人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得名潘家庄。除潘姓外,还有张、霍二姓,张姓为大户,始祖张英,清初由张家城西迁。
马家湾
西临保衡公路。
明朝永乐年间,朝廷下旨迁民,马氏祖春连奉诏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定居,因该地为滹沱河拐弯处,故名马家湾。现马姓为大户。还有孙、张二姓,各一户。
孟家村
西傍保衡公路。
明朝成化年间,滹沱河泛溢,将河拦井马房村淹没,其村孟氏迁此定居,以避洪水,以姓氏得名孟家村。现孟姓为大户,王姓次之,王氏祖老广,清初由中魏家桥北王家庄(今废)迁。
李家村
南傍保衡公路和地方铁路。
明朝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李姓奉诏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来居,后渐为村落,遂以姓氏名村,称李家村。现李姓为大户,还有马、侯、张三姓,马氏祖国英,明末自马家湾迁。
唐家村
西有保衡公路。
该村原为唐姓世居之地,以姓氏取名唐家村。今唐姓已绝。马姓为大户,其余还有苏、魏、李等姓。
梁家庄
南傍龙治河。
明朝永乐年间,梁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以姓氏得名梁家庄。今梁姓已绝,李、曹两姓为大户,还有阎、张、王、杨等姓。
焦村
东临保衡公路。
明朝中叶,焦姓自衡水县吴花营迁此来居,以姓氏得名焦村。除焦姓外,还有魏、阎、孙、何、张等姓。
刘家头
刘家头,或称刘家蒲龙头,古名谢家店。刘秀走国至此,曾在店旁芦苇塘深处藏身,弄得满头蒲苇芦花,因之得名蒲龙头。明朝永乐年间,刘姓奉诏自山西洪洞县来居,遂以姓氏名村日刘家蒲龙头,简称刘家头。现刘姓仍为大户,余为张、王、崔等姓。
常家头
北有龙治河,系滹沱河故道。
常家头,原名常家蒲龙头。俗传刘秀当年走国至此,曾在该地芦苇荡中藏身,弄了满头蒲苇芦花,故日蒲龙头。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一1488年),常氏祖坤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后渐为村落,遂以其姓氏名村常家蒲龙头。今简称常家头。常姓为大户,余有郝、张、陈、刘等姓。
阎家头
阎家头,或称阎家蒲龙头,因刘秀走国而得名。俗传刘秀走国至此,曾在该地芦苇荡中藏身,弄得满头蒲苇芦花,故曰蒲龙头。逮于明成祖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阎氏祖大力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来居,遂以其姓氏名村,曰阎家蒲龙头。今简称阎家头。现阎姓为大户,余为张、刘二姓,各不足十户。
马家庙
东傍保衡公路。
该村原为卢姓世居之地,原名卢家庙。相传古时村中有古庙,故名。明朝中叶,马姓由马家湾迁此来居,后卢姓绝,马姓繁行为大户,遂更名为马家庙。除马姓外,还有李、唐两姓,各
一户。该村为清末民初北方大财阀马惠堂的故里。其女是慈禧太后小叔老六恭亲王的义女。
李康庄
西傍保衡公路和地方铁路以农为主,多产五谷。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氏祖芳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来居,因附近有古村南康庄(即今贾城西公社大康庄),故借此冠以姓氏,称李家康庄,今简称李康庄。现该村除一户赵姓外,皆为李姓。
冯康庄
西临保衡公路。
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冯氏兄弟三人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来居,因傍邻古村南康庄(今贾城西公社大康庄),冯氏以为吉祥,遂冠以姓氏名村,称冯家康庄。今简称冯康庄。冯姓为大户,余为孟、支两姓。
刘康庄
明朝崇祯年间(公元1628一1644年),刘姓从清辉头村迁此来居,因附近几个村庄皆以康庄为名,故其冠以姓氏,称刘家康庄。今简称刘康庄。刘姓为大户,余为林、康二姓。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