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仪75岁时立了大功,向唐代宗要6个美女作为奖赏,众人纷纷数落他为老不尊。郭子仪却毫不在意,甚至敞开大门欢迎大臣来他家欣赏美人。儿子郭暧责怪他为了女人,丢了一世英名。郭子仪叹了一口气,说:“你还是太年轻了。”
然而,郭子仪这样一个沉迷酒色的人,一生却辅佐过四位皇帝,被皇帝尊为“尚父”。
在皇权独尊的社会,军功赫赫的大将是心腹大患,善终的很少,而郭子仪却全身而退,活到了84岁,逃过了“飞鸟尽,良弓藏”的悲惨命运,有学者称:他不如此,估计郭家会被灭族。
在伴君如伴虎的年代,他是如何做到独善其身的呢?
58岁前不被信任
公元697年,郭子仪出生在陕西华州郑县郭家老宅,父亲郭敬之,文武双全,为人正直,官至刺史等职。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郭子仪自小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诲,不但接受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正统思想,公正无私,不畏权贵,而且特别爱读兵书,勤练武功,无论读书还是习武都很刻苦,文采出众,武艺高强 。
公元702年,为了解决国家对军事人才的需求,武则天创设武举,同时下令允许民间练习武艺,让青少年从小练习骑射技艺,强身健体。
武举的创设为郭子仪铺平了一条步入军界的路,后来郭子仪果然不负众望,夺得武状元。
武举中后,郭子仪出任左卫长史,之后因屡立战功,多次被提升。749年,他做到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
虽然当时的唐朝正处于“开元盛世”中,对外并没有大的战事,但郭子仪却经常想到可能会发生战事,他一面守卫边疆,一面严格操练兵马,以备战事之需。
但是因为小人的谗言,当时的皇帝一直猜疑郭子仪,他也并未得到重用。前半生碌碌无为,58岁以后,才走上人生巅峰。
58岁以后备受重用
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准备与唐朝分庭抗礼。那一年,郭子仪58岁,迎来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拐点,也迎来了自己人生走向巅峰的转折,那就是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后,大唐能打的将领是上去一个送一个,安禄山和史思明也是猛将,他们手下的部队都是虎狼之师,在唐玄宗南逃的时候,大唐终于想起来昔日在校场上威风八面的武状元郭子仪。
当时郭子仪任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这个时候的郭子仪完全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郭子仪不负众望,一出征就将安禄山手下薛忠义的骑兵打得人仰马翻,坑其2000骑兵,并且收复了马邑。
同时,太子李亨在随行将士的拥护下,在灵武登基,史称唐肃宗。郭子仪奉诏率朔方军五万人赶来灵武护驾。
当时的唐王朝已经没有一支完整的部队,当郭子仪率领朔方军到达灵武后,朔方军严整的军容和高昂的斗志,给人们重新带来了复兴唐朝的希望,军威国威都为之一振。
因此,他成了唐肃宗的头号功臣,而后在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和史思明的部队遇到其他大唐军队,作战勇猛,可以说是战无不胜。
但一遇到郭子仪,立刻被打得屁滚尿流,到后来,叛军一听到对面带兵的是郭子仪,就哀嚎道:“得了,投降吧,不用打了,怎么打都一样打不过。”
郭子仪连战连捷,很快收复了被叛军攻陷的长安与洛阳这两座大唐京城,此时郭子仪的威风达到了巅峰,风光一时无两。
后来,吐蕃叛乱,郭子仪已经年过古稀,刚刚平定安史之乱,唐朝中央也没有太大力量,同时郭子仪手上没有部队,当他得知回纥与吐蕃不和,并且自己与回纥官员的关系不错,就亲自只带了几百骑,去了回纥的军营。
原来,回纥以为代宗和郭子仪都死了,这才背弃盟约来到唐朝,哪知一看郭子仪还活着,一看打不过,立刻道歉,郭子仪了解事情原委以后,就和回纥签了合约,约定一起攻打吐蕃。
吐蕃一听,直接就下跪了,连夜逃跑。
郭子仪派人与回纥追击,这场赢面不大的战争打赢了。
终于,郭子仪用自己的能力与战绩在青史留名,此时此刻,他已经是一位响当当的历史名将了。
郭子仪功高盖主却能够全身而退,可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而郭子仪到后期战功赫赫的时候,也确实是有机会做皇帝的。
当年吐蕃攻入长安,朝廷大乱,代宗亡命天涯,而郭子仪手握重兵号令天下。有人曾经劝他废掉皇帝,但他没有答应。
现在,郭子仪不仅没有飘,反而愈发小心。“皇帝随时叫我回去,我立马就回去,皇帝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皇帝的想法就是我的做法”。
而且每次打完仗,一回京城,郭子仪立刻就辞官交兵权,别人梦寐以求的兵权,他是死也不要。
当然,也不是没有像秦桧那样的小人给皇帝进谗言,但是郭子仪从来都是态度端正,没有一丝邀功领赏的念头。
后来,代宗意识到自己的失误,非常信任郭子仪。他也不负重托,多次平定叛乱。
晚年的郭子仪功成名就,但他却处世谦恭,心怀坦荡,皇帝授予他尚书令,太尉的荣誉,他坚决不要。
郭子仪一生经历了四代君王,德宗继位后,赐予戎马一生,已经82岁的老将军郭子仪“尚父”的名号。历史上也只有管仲,吕不韦,诸葛亮等几个人能做到。
独特的处事智慧
除了让皇帝放下戒备之心外,郭子仪与朝中大臣的相处之道也颇值得探究。
李光弼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将军,和郭子仪同为安思顺部下大将,但他看不惯郭子仪温顺宽容的性格,因此,两人不合。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需要一位得力大将率部队平定河北。郭子仪出以公心,推荐了李光弼。
李光弼以为郭子仪是借刀杀人,让他去送死。但又不能不服从。
临行前,他对郭子仪说:“我早想一死了之。只希望你能放过我的妻儿家人,不要牵连无辜。”
郭子仪听到他冤枉自己的话后,拉着李光弼的手,流着热泪对他说:“现在国难当头,军情紧急。我器重将军,才点你的将,在国家安危的紧要关头,个人恩怨就不要计较了。此次东征重任,只有将军才能担当啊。”
于是,李光弼受命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从朔方军中分出了一万名将士,交给李光弼指挥。当李光弼率大军出发时,郭子仪又亲自前来送行。
郭子仪摒弃前嫌,推荐李光弼的高风亮节和宽广胸襟,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郭子仪对外人宽厚,但是治家却是十分严格。
他的儿子郭暧娶了唐代宗的第四女升平公主,有一次,两人吵架,郭暧说:“也就是我爹不愿意当皇上,要不还有你李家什么事。”公主听了大怒,跑到皇帝那里告御状。
代宗一听笑了:“乖女儿,人家说得没毛病,郭子仪要是想造反,天下早就不姓李了。”
郭子仪一听儿子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赶紧把他关起来,并进宫向代宗请罪,哪知代宗却轻飘飘地说了一句:“那是小两口开玩笑的话,老头子就别掺和了。”
郭子仪谢恩后回家,把郭暖抽了数十大板,这就是有名的戏曲“醉打金枝”的故事原型。
虽然对子女严格,但他对个人的名声却不在乎。
除了妻妾成群,花天酒地外,他的生活也极其奢侈,在京都中建立了一座豪宅,堆满了金银和粮食,奴仆成千上万。
朝臣和仆人可以随意出入,就算内眷居住之处,他也不设门槛,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行为,自然也引起了家人的不满,他们哭着劝谏。
但事实证明,众人都不理解郭子仪的做法,更不明白他的深意。郭子仪告诉家人,家族所受荫蔽实在太多,待遇丰厚,假若高筑院墙,和大臣们相处时自恃有功,定然会招揽议论,以至于人人怀疑他们有不臣之心,最终九族都会化作齑粉。
也正是郭子仪有如此的大智慧,郭家一族才得以保全。
皇帝不因他功高而猜忌他,同僚们不因他权位高而羡慕他,而他自己,也不因名望高而忘乎所以,他忠心耿耿的同时,深谙明白急流勇退的道理。
公元781年6月,84岁高龄的郭子仪辞世。德宗沉痛悲悼,停止上朝五日,亲自带着群臣前来送葬。让他陪葬在肃宗的建陵,并且超越制度地把坟头增高了十尺。
郭子仪用一生为这个残破的帝国缝缝补补,终于在辞世的时候再一次看到了太平盛世,而这个太平盛世是他一手缔造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