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嘴村坐落在福田区南部,位于深圳河北岸的“嘴”上。清澈蒋飒飒的深圳河水,由东向西缓缓地流淌着,滋润着两岸的农田,也养育着两岸的人民。原本不宽的河面,在到达沙嘴村后,一下变得开阔起来,深圳河在这里与南海交汇,形成了著名的深圳湾。沙嘴村就镶嵌在这交汇处的青山绿水之间。
沙嘴村是一个不大的村庄,由东头、西头、竹村三个自然村构成。1992 年成立深圳市沙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时,共有常住人口234户,约710人。村民们基本都是一个姓氏-“欧”。
同福田区大多数只有单一姓氏的村一样,沙嘴村过去也曾经有过一个祠堂,名为“欧氏宗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深圳城市化的进程中拆除了。虽然被拆了,可是这个祠堂本身却是大有来头的。
祠堂原址位于西头村的西南,靠近海边的地方。把自己的宗祠建在大海边,这恐怕是渔村独有的特色,因为渔民们是靠海吃饭的,大海就是他们的粮仓,是他们的衣饭碗。渔民同大海的深情,犹如农民对土地的依恋。祠堂座东北,向西南,面向大海。门框、地板、立柱都以坚固的花岗岩为材料。大门上方“欧氏宗祠”四字是在花岗岩上凸雕而成的。奇特之处在于这四个字本身是黑色的,可是“欧”字右边的那个“欠”字旁却用了特别的大红色,显得十分醒目。门上一副对联:“派流沙嘴,系出平阳”,横批:“御笔题芳”。为什么“欧”姓的“欠”字旁要单独用红色?门联的横批中为什么会有“御笔”二字?这里面的原委还得从欧姓的来历讲起。
《姓氏考略》 对欧姓是这样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唐书●宰相世系表》说得更详细一些:“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这两段话都提到了越王无疆。无疆是以“卧薪尝胆”而闻名千古的越王勾践的第六世孙。汉朝著名史学家刘向编订的《战国策》一书记述:“无疆,勾践六世孙,兴师北伐齐,西伐楚,与中国争疆。其後伐楚,楚威王大败越,杀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朝服于楚。”
无疆四出争霸,最后被楚国所灭。他的次子名叫蹄,被分封于浙江乌程的欧余山的南面,因古时候以山的南面为阳,于是蹄的子孙便以山为姓,姓“欧”或者“欧阳”。欧余山据说位于吴兴县(即现浙江湖州市)东面。《辞海》《辞源》等大型工具书也基本沿袭了这一说法。
但是,关于欧氏的起源,沙嘴村的老人们也有自己的说法,他们认为,欧姓应该是来源于欧冶子。欧冶子虽是平民百姓,但他的名气,比起那个无疆次子蹄来,那可是大多了,据专门记述我国古代吴越历史的一-部重要古籍《越绝书》记载,欧冶子也是春秋时期越国人。是我国铸剑史上的鼻祖,堪称当时著名的冶金专家和兵器制造专家。欧治子曾为越王铸铜剑5柄:分别名叫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钧;后又与他的女婿千将- -起制作铁剑3柄:龙渊、泰阿、工布。其中纯钧、龙渊最为著名。为了避讳唐高祖李渊之名,龙渊剑后来改为龙泉剑。龙泉剑的铸造技艺2006年已经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纯钧剑则更是举世无双。我们来看看古人对它的形容吧:只见那剑光华摇荡,就像新开的荷花;剑身布满菱纹格花纹,灿烂的光辉就像天.上的星星在缓缓运行;看那剑的光彩,就像漫漫春水从水塘溢出,波纹连波纹;被它砍开的地方,看上去好似高耸的危崖峭壁;剑的质地,更是光泽晶莹,如同刚开始消融的坚冰。透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纯钧剑是如何神奇。近年在湖北出土的勾践剑,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仍然剑锋犀利,寒气逼人,而且能轻松吹毛断发。有关专家推测,很可能就是纯钧剑。
关于欧姓的起源,说法虽然不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其一是欧姓起源的时间在春秋、战国之交,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其二是欧氏的发祥地就在现在的浙江省。
来历大致清楚了,那“区”字旁边的“欠”字旁变成了红色又是怎么回事呢?沙嘴村的老人们说,到了唐朝武则天当政的时候,重用酷吏,大肆杀戮,冤案无数。欧氏的一个支系也受到牵连,为了避祸,只得隐姓,将“欧”字右边的“欠”字去掉,改姓了“区”。至今在沙嘴欧氏族人中流传着一首《欧姓祖宗》诗,其中有一句为“支派不拘分欠别”。意思就是承认“区”姓也是欧氏中的一支。更有意思的是,在沙嘴村养老院中挂着- -面祝贺该院落成的锦旗,旗上的落款竞是“香港区欧欧阳宗亲会赠”。由此可见,区、欧、欧阳同宗是三姓相互间所公认的。
直到明朝初年,区家出了一个能人,名叫区吉。他跟随朱元璋立了战功,朱元璋要提拔他,他才当面向朱元璋禀明了自己的真实姓氏。朱元璋听后,拿起朱笔,亲自在“区”字右边添上了一一个红色的“欠”字旁。区姓又恢复了欧姓。这就是“红欠欧”的来历。
现存的清远《欧氏族谱》还记录有朱元璋的两道敕命:其一曰:“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家国以武定天下,虽我众旧大臣之功,亦由汝众士同心齐力而成也。尔欧吉英勇有谋,骁雄善战,自从征讨,多著勤劳。今擢尔为百夫之长,尔其申严纪律,以抚众士,自兹以往,果能守御有方,开拓疆宇,行此端谨,然后使你子孙世袭其职,尔其懋哉,可昭信校尉,管军百户,宜欧令吉,准此。敕命朱洪武五年八月十日(公元1372年)”
其二曰:“奉天承运皇帝敕曰:轩辕平宝尤以制兵,列圣相承而有军职者御侮防奸,朕虽薄德,能不效先圣而安众庶?尔欧吉才干颇能,今特授尔承信校尉怀远卫管军百户,子孙世袭。既承朕命,夙夜无怠,以称斯职,弥惟懋哉。敕命朱洪武十一年十一月( 1378年)”
沙嘴“欧氏宗祠”门联:“派流沙嘴,系出平阳”,点明了沙嘴欧氏的祖籍地应在平阳。
查阅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关平阳的辞条有三:
平阳府:隋以前先后称平阳府、平阳郡、平阳路,后魏称晋州,隋改为临汾郡,即今山西省临汾市;
平阳城:春秋战国时期,有五处叫平阳城的地方:山东泰县西北、山东邹县西南、河南滑县南、河南临漳县西、陕西岐山县西南;
平阳县:历史上曾称为平阳县的地方很多,如山西临汾市南、河南信阳市南40里、河南汝南县、山东邹县、湖北均县北、湖北孝感市北、浙江平阳县等。
其中将平阳这一名称保持至今的只有浙江省平阳县。该县位于浙江南部,建县于西晋太康四年( 公元283年)因欧姓的发祥地正好在浙江,所以有学者认为“系出平阳”指的就是这个平阳。但多数的欧姓人并不认可这个说法。他们认为其祖籍地平阳应该是山西临汾。沙嘴欧氏也是持这一说法的。
欧氏起源于浙江,为什么又跑到山西临汾去了呢?大多数《欧氏族谱》认为,春秋末期越国被楚国灭亡之后,欧氏族人纷纷逃离浙江。他们从浙江到江苏,又从江苏到山东,先定居于千乘(今山东高青县东南)。后来从千乘到了山西临汾。
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大移民,都是从北往南迁移。而欧氏为何要反向行动,由南往北走呢?因欧氏此次迁移是在春秋末期,当时浙江以南的整个东南沿海还是少数民族地区,人烟稀少,生产落后,生存不易。而中原地区当时已经开始使用铁制农具,经济发达,特别是秦、晋一带,已逐渐进人封建社会。欧氏族人是从落后地区到先进地区去谋求家族的发展。事实也是这样。所以《姓氏考略》上说他们是“望出平阳”。欧氏家族在这里生存发展了一千多年,然后开始了重返南方之旅。
欧氏家族的第一次南迁是在唐朝初年。这次南迁到达的地方可能主要是长江流域一带,其中也有一部分进入了福建。据《漳州府志》载“陈元光开漳,有欧氏、欧阳氏随之人闽:欧氏及欧阳氏之南迁闽南,始自唐初”。
沙嘴村流传着一首《欧姓祖宗》诗:“金陵被乱始南迁,唯有祯昌百代传。一举汀洲二细窖,三子石壁四陈村。自从绵圃而交广,世起堂梁历宗元。支派不拘分欠别,明溪桥内祖根源。”“金陵被乱始南迁”一句可以印证我们上面的推测,即欧氏初唐时期的第一次南迁,其主要到达地是在长江一带。不然“金陵被乱”也不会引发他们再度南迁。这一句同时也传达出另一个信息,就是沙嘴欧氏的祖先是在南宋时期开始新一轮南迁的。这时金人南下,攻打南京,迫使欧氏再次南迁。由这首《祖宗》诗我们可以知道,有一个名叫祯昌的人,可能就是沙嘴这一支南迁时的祖先。祯昌的后人后来分别迁到了福建和广东,其中的一支在文溪的带领下到了广东顺德陈村。文溪成为顺德陈村欧氏的一世祖。据陈村欧氏保存的《继宗祖世系表》记载,大约在1300年前后,陈村欧氏十世祖区继宗出生于陈村。区继宗娶妻苏氏、罗氏,生子欧观成。
据《沙嘴村欧氏系年历史大事纪》记述,欧氏十一世祖欧观成自顺德陈村由水路经现在珠海市淇澳岛来到沙嘴。欧观成娶妻周氏、郑氏,生有四子:宇秀、伯秀、石见、石安。这四个儿子的后代后来形成了沙嘴欧氏的四房人。每一房都有一个堂口,长房名叫均木堂,二房义兴堂,三房三合堂,四房西德堂.
一家人在沙嘴定居 下来,欧观成便成为沙嘴欧氏的始祖。按照《沙嘴村欧氏系年历史大事纪》的记载,欧观成定居沙嘴的时间大约在1330年以后,距今670年左右。但据沙嘴村的老人们讲,欧氏在沙嘴的历史应该是500多年。欧氏到沙嘴的时间晚于莫氏到沙尾的时间。莫氏到沙尾是明洪武乙卯年,即公元1375年。从辈数看,沙嘴欧氏现传至第34代,即十一世观成到沙嘴后,共繁衍了23代。因此,500年的说法更接近真实。由此推测,欧观成到达沙嘴的时间在明代中叶的可能性更大。
欧观成一家到沙嘴后,最先住在离海岸边只有几十米的一一个小丘上,地名叫做“洲鼎”,离后来的沙嘴码头不远,面积只有一、两百平方米。顺德陈村的欧氏当时是属于官府管辖的盐务工。欧观成来到沙嘴后,盐务工的身份未变,仍然以晒盐为业。晒得的盐直接上交官府。因住在海边,晒盐之余也去海里捕鱼,以贴补生活。
一家人就这样过着日出而作,日人而息的生活。随着家庭人口慢慢增加,他们又在洲鼎后面几十米,离海更远的沙丘,上建起了一所大房子聚居,并用绿篱围起来,称做“大围家”。
这样过了很多年,深圳湾的淡水流量越来越大,海水逐渐变淡,晒盐越来越艰难,欧氏后人便不再晒盐,而以捕鱼为业,变成了渔民。
沙嘴村的创业史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沙嘴村欧氏系年历史大.事纪》中有这样一些记载:
崇祯十六年( 1643年)四月二十四日,大飓风,毁房覆舟甚多。
顺治五年(1648年)大饥荒,新安县死人过半。
顺治十年( 1653年)又大饥荒,有一村无一人生存者。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大旱,全年禾稻无收成。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狼虎成群,伤人甚多。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大旱,人饿死甚多。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大旱,又人饿死甚多。
其间还有康熙元年到康熙七年的清海迁界,“死亡载道者,数以十万计:老弱者辗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币投河”(花城出版社《明清两朝深圳档案文献演绎》)
从这些并不完整的记录中,已经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生存的艰难。直到清中期,也就是欧氏来到沙嘴300多年后,人口才逐步发展到一、两百人。大围家已经容纳不下,于是进一步建起了沙嘴老围,即现在的绿景蓝湾半岛处。老围大体.上座北向南,近似一个正方形,正面宽60米,进深45米,面积近3000平方。村内有三纵五横八条街巷。中间正巷正对大围门。围门上有门联一副:“门对牛潭草木苍苍皆秀色,户环鱼沼波涛涌涌是祥光。”围门外一口水井,水井前面是一个大坝子,供村民休息和娱乐,称为“地塘铺”。
随着人口的增长,又在围村左右两边建起了东头村和西头村。清中期以后,深圳湾一带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长,各个村都在向外扩张。沙嘴欧氏本以晒盐为生,后来又以打鱼为业,村内土地原本不多,村民担心今后人口继续增加后没地方住。于是族人公议,由每一房派几家人出去,在老围后面近千米处建了一个新村,名叫新安围。为了安全起见,在村子周围种上密密的勒竹把整个村围起来,因此又叫竹村。从清中期到清晚期是沙嘴村的快速发展阶段。沙嘴村的规模基本形成于这一时期。
在沙嘴村“欧氏宗祠”旁,海岸附近,沙嘴人还建有一个特殊的庙宇“洪圣宫”。跟中国其它的庙宇都不一样,它没有几间几进,没有恢弘的气势,就是-一个单体两层建筑,屹立在海边上,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灯塔。这是渔村特有的庙。 为什么要建这么一个庙?沙嘴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天气非常好,风和日丽,渔民们纷纷出海捕鱼,到了渔场的时候还是万里晴空,一碧如洗。鱼群的位置也找到了,大家都忙着下网,准备来他个满载而归。也不知是在什么时候,太阳突然不见了,天上乌云密布,茫茫的黑雾笼單着海面,分不清东西南北,等到渔民们发现时,已经完全迷失了方向,正在大家惊恐万状的时候,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在海上慢慢出现了一缕红光。人们也就不顾一-切,奋力地把船向着红光划过去:船终于靠岸了。一看,正是沙嘴村。村民们都庆幸自己得救了,又高兴又后怕。众人下得船来,顺着红光找过去,才发现,发出红光的,原来是一块红色的石头。人们认为就是这块红色的石头救了他们,这一定是神明用来保佑他们的。于是,沙嘴村的村民们就共同集资,在那块红色石头的地方,建起了洪圣宫。在大殿上塑起了洪圣的神像,并把这块红色的石头放人到洪圣神像的身体内,安放在心脏处,以求它保佑渔民出海平安,风调雨顺。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是洪圣的诞辰。这是沙嘴村的一件大事,要举行祭典,祈求洪圣保佑全村平平安安、风调雨顺。人们把洪圣的神像抬出来,前面锣鼓、鞭炮开道,抬到地塘铺供奉,面向大海.在神像周围要插上四支标旗,左右各两支,称为头标、二标、三标和结标。每支标旗上绑有一-幅叠成四方形的布料,头标和结标是绸布,二、三标是纱布。祭典由族长和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在宣读祭文和祭拜过后,便在神像前摆上四个大炮仗,分别叫做头炮头、二炮头、三炮头和结炮头。每个炮仗上都插有竹枝,上面做有标记。炮仗点燃后,冲天而起,只听半天云里一声震响,竹枝从天而降,人们蜂拥上前,争相抢夺。凡夺得头炮标和结炮标的人,就会得到绸布做为奖赏,夺得二、三标的人则奖给纱布。获奖者会觉得十分风光和荣耀,也是一年的吉兆。第二年他们又会买来同样的绸布、纱布,做为抢炮头的奖品。
对洪圣的崇拜,寄托着沙嘴人对安宁生活的祈求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除了冬季因鱼沉入海水深处不易捕捞外,其余季节沙嘴村民均要出海捕鱼,渔场位置主要在南海北部、珠江口外,东起桂山,西至万山群岛-带海面.
每次出海之前,渔民们都要先去村里的“洪圣宫”祭拜。祭拜仪式上要摔扇贝,以此测定出海的吉凶。扇贝是用一-块猪腰状的红色木块对剖而成,外阴内阳。如果摔在地上为一阴一阳便可以出海,如果连摔三次都不是一阴一阳,当天就不能出海,只能另择吉日,再来“洪圣宫”祭拜,重摔扇贝,确定是否能出海了。
沙嘴村的渔船均为木帆船,长10米,宽3米,载重4吨,抗风能力为5级,每条船配备有20张不同规格的渔网。
出海捕鱼时,都是四条船为一组,每条船上三个人,一个舵手,一个放网,一个配合收网。船行驶到渔场后,船员要先爬到桅杆顶端,观察海面,寻找鱼群。正常的海面是青蓝色的,有鱼群时,海面颜色就会呈黑色。观察王鱼也是寻找鱼群的重要方法。王鱼是海鱼的一种,体形较小。王鱼在海面游动时,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头朝下而尾巴朝上,在海面上不停地打水。因此很容易被发现。而鱼群都是跟着王鱼走的。所以,找到王鱼,也就找到了鱼群。
找到鱼群后,正式的捕捞作业就开始了,渔民们把船驶近鱼群,先将四条船中的两条船首尾相连,摆成一个160度的夹角,随即下网,这两条船被称为“母船”。 另外两条船一-边在鱼群后面追赶,一边用木锤敲打船板,把鱼往夹角里赶,称为“公船”。最后,两条公船分别与两条母船首尾相连,在海面上形成-一个新月形,也都把网放下去,这时鱼儿纷纷进入网里, 等到网上的浮标全部沉入水下,就可以收网了。
沙嘴村的渔 民还有一种专门捕捉鲨鱼的方法,他们用长约15厘米,粗3毫米的铁丝弯成钩,尖端磨得十分锋利,然后拴在一、二千米长的一-根粗麻绳上,每隔一尺左右栓一个钩,到了海上,把麻绳的一端紧紧地固定在船尾,其余部份抛到海里,如果鲨鱼咬住了其中的一个钩,就会上下左右拚命挣扎,越挣扎,绳索越是会不断地缠在鱼身上,最后满身都被绳上的铁钩钩住,这样鲨鱼就跑不掉了,等鲨鱼的力气用尽就可以轻松地把它拉上船了。
天有不测风云。出海打鱼最怕的是台风,一旦躲避不及,将会船毁人亡。过去没有天气预报,渔民在长期的海。上作业中,总结积累了丰富的气象知识,特别在台风预报方面,他们有很多的观测方法。一看天上的云。如果满天的白云都像龙爪似的一爪一爪的,渔民们称为龙爪云,就预示着台风即将来临;二看海上的泡沫。正常情况下,海水的泡沫是白色的,如果海水的泡沫呈黑色,也是台风来临的先兆;三听声音。就是趴在船板.上听海水的声音,如果船板下面海水发出“咚、咚”的声音,说明台风很快就要到来,必须马上返回避风港。
清晚期是沙嘴村渔业最兴旺的时期,最多时全村曾达到80多条渔船,下海捕鱼的壮劳力有200多人,每天捕回二十多担鱼,有好几千斤。从深圳湾到东门-带,家家的饭桌上都盛着沙嘴村捕的鱼。
1949年10月19日,宝安县解放。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沙嘴村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950年9月12日,原有的保、甲制度被废除,正式成立宝安县第二区沙头乡沙嘴村。欧兴隆担任村长兼文书.
1950年12月20日,土改工作队进驻沙嘴村。
1953年6月成立互助组,走上互助合作道路。
1954年底,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按3个自然村组织了3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2月,改名宝安县福田区沙头乡沙嘴村
1956年底,3个初级社并为一个高级社,所有农户都入了社。高级社下面又分为农业和渔业两个生产合作社。强壮的男劳力都进了渔业社,妇女们则加入农业社。
1958年9月27日,宝安县南天门人民公社成立,管辖范围从下沙一直到沙头角。沙嘴村农业社成为公社下属的火箭连,渔业社则取名为万能连,成为半军事化的编制。
1959年7月,南天门人民公社撤消,改为附城公社,管辖范围缩.小为从下沙到莲塘,沙嘴村成为附城公社沙嘴大队,欧炳权任党支部.书记,欧火权任大队长。
1963年,沙嘴、沙尾、新洲、石厦合并为新沙大队,沙嘴村的东头、西头、竹村三个自然村成为三个独立核算的生产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管理、分配制度。每个生产队配备几条渔船,出海捕鱼。当时,沙嘴村民欧锦维曾经捕获到- -条300多斤重的龙顶鱼。欧满堂等人曾经捕获到一条1000多斤重、像鲸一样的大鱼。
文化革命以前的那几年,是相对比较安宁的时期。深圳湾里,伶仃洋上,随时都是白帆点点,渔船如织,在朝阳的映照下,白帆与波光交相辉映。和煦的海风,还时不时送来断断续续几句高亢的渔歌。真是一片如诗如画的景象
只是好景不常。浅海的鱼质量本来就不好,随着深圳湾和近海海域的污染日益严重,鱼儿也越来越少,捕获量越来越小。这时,香港的渔民早就驾着机器船,到中海、远海去了。那里不但鱼多,而且尽是优质鱼,价格也高得多。
“我们也要造机器船,到远海去!”.这是沙嘴人的愿望。
1969年,沙嘴人决定筹资建造一艘100匹马力的机器船。在那个计划经济年代,100 匹马力的船用柴油机可是由国家计划分配的。沙嘴人从公社跑到县上,再由县.上跑到地区,最后跑到省上,各个部门都跑遍了,就是拿不到批文。怎么办?千部们一合计,办法出来了:“找我们的总理!”于是,由队干部欧兴全执笔,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
不出两个月,县上通知来了,分配给沙嘴一台100匹马力的船用柴油机指标。沙嘴人的那个兴奋劲就不用说了。队上财力不够,社员就家家户户集资,又四出动员海外的沙嘴籍同胞捐助,终于找船厂造出了一条100匹马力,载重量90吨的大渔船。这是福田地区历史上的第一条,也是唯一的一条大型渔船。当新船鸣着洪亮的气笛,气势磅礴地驶向沙嘴码头的时候,全村人都来到了码头上,来看这个庞然大物。小孩们使劲拍着手,在码头上跑过来,跳过去。
捕了几百年鱼的沙嘴人,第一次驾着铁甲大船,真正来到了无边无际的南海上。他们驾着船向着太阳的方向往东去,然后又往北去,据说,他们最远曾经到达过日本附近的公海。船上有20多名船员,全是沙嘴村的青壮年渔民,由欧咱公担任船长。驾着机器船到远海去捕鱼,这对于沙嘴人是一个新事物。跟过去划着小木船在近海打鱼完全不一样。需要新技术、新知识,特别是要掌握更高级的航海技术、机械技术、通信技术等,这些都是沙嘴人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达到的。还有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就是这些祖祖辈辈在海边长大,在风波浪里讨生活的人,一到了深海,居然晕船,而且吐得来昏天黑地,难以作业。加上单船在远海作业也是不安全的。仅仅四年时间,沙嘴人就将这条船转让出去了。
来源:《福田溯源》
版权说明:本文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版权归原创作者或原平台所有。
(本文为直接转载的文章,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