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洲公园,位于南京城东南武定门北侧。东倚明城墙,山色翠微,湖波融汇,小桥流水,拙石秀亭,是一座以自然山水园林为主格调的文化公园。

白鹭洲公园,南临长乐路,北接小石坝街与东花园街,东靠明城墙,西止西石坝街,总面积15.279公顷,绿地率71.5%,其中水面3.82公顷,约占总面积的25%,水面迂回曲折,亦聚亦分,桥梁众多,垂柳依依,将全园陆地分隔成形状、大小各异的九片,使得游览区域都成为水中之洲。园因水而活,水因桥相连,架设于水域之上的沟通“九洲”之桥,因景而筑,自成一景。白鹭洲公园有各色桥梁数十座之多,桥梁根据所处特定环境而建,体量、形式、高度各异,有单孔桥、多拱桥、平桥、曲桥,亭桥等多种形制;石质、钢筋混凝土等多种结构,丰富多彩,在洲环水绕之中回环蕴蓄。
关于白鹭洲公园中桥梁的数量以及名称说法不一,数量少的有说九座,多的有说十五座,或许是因为统计于不同的时期。通常的说法为十三座,现在的“白鹭洲公园全景图”上标注的有十一座,分别为,苑家桥、秋波桥、浣花桥、二水桥、玩月桥、印月桥、烟波桥、状元桥、碧波桥、菊翠桥(掬翠桥)、觅趣桥等。如果加上水街上的半青桥、吟风桥这两座桥,正好有十三座。至于桥的名称,也是众说纷纭,诸如绿隐桥、沁芳桥、挹波桥、翠桥等,也不知是旧有桥名,还是另有其桥?

至长乐路东端,道路的北侧便是白鹭洲公园的南门。
南门楼,二层飞檐翘角,青瓦压脊,门柱栉比。檐下坊额金字耀眼,坊额为言恭达先生题写,上书“白鹭洲公园”五个大字。在门厅柱上前后镌有四幅楹联,分别为“水榭浴丹霞,时来白鹭寻知己;雨轩留皓月,何待青莲赋好诗(刘宗意撰联,王鹏书写)”、“曲径烟开林色秀,高穹雨霁浆声清”、“只今画里犹知处,一抹寒烟似六朝(明代程嘉燧诗)”和“三山烟雨飞灵鹭,二水风云锁绿洲”。

数十座桥,连接着园内各个游览区域。只是环湖一周,也未必能够经过所有的桥。
苑家桥,位于公园东侧。《南京市政建设志》中记载,苑家桥,1985年建,钢混结构,单拱桥。桥的宽度2.80米,桥孔直径8.20米,栏杆柱高0.95米,距离水面高度4.36米。桥的两侧各有15级台阶,阶高0.11米。与众不同的是,桥的两边有两道桥栏,外侧为石质桥栏,内侧为铁质桥栏。






此座的历史十分悠久,相传明代正德年间,此桥就建在了徐天赐的后花园内。
关于苑家桥的来历,据说清代初期,东园已趋圮废,仅有守园园丁苑姓,居住在桥旁,因而称“苑家桥”。白鹭洲公园整修时,搜集了明代的旧石板,在此重修。
《秦淮区志》中记载,“苑家桥,在东花园(今白鹭洲公园)。清初,中山(徐达为中山王)园丁苑老居此桥畔,故名‘苑家桥’。后于桥畔开设酒肆,名‘浣花居’。山肴野簌,冠绝一时。朱绪曾《东园杂记》有‘东风吹绿王孙草,一角桥西苑老家’句,记其实。”《南京地名大全》中记载,“苑家桥,位于白鹭洲公园。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城厢》称:‘中山园丁苑姓居此,故名。’又传明代苑姓居此桥旁开设浣花居酒店,颇有名气,桥以此得名。村以桥名。”
清代甘熙撰《白下琐言》中记载,“东花园苑家桥,乃国初时守园苑老所居,俗讹为晏,非也。危堤一曲,小屋数楹,窗闼洞开,篱垣周匝。当春光浓冶,鼠姑盛开,足揽东园之胜。旧有酒肆,山肴野蔌冠绝一时,游者必就饮焉。道光癸未大水后,屋宇倾颓,花木凋谢,当年风景消歇无存。朱述之大令绪曾《东园杂句咏》云:‘东风吹绿王孙草,一角桥西苑老家。’纪实也。”
清代陈作霖撰《东城志略》中记载,“运河水又东流至苑家桥,徐锦衣天赐之东园在焉。……有园丁苑姓,居桥旁,故桥以苑姓之。旧有酒肆,曰‘浣花居’,以卖野味得名。”
夏仁虎撰《秦淮志》中记载,“东园有小桥,曰苑家桥,中山园丁苑姓者居之,故名。旧设酒肆,曰浣花居。”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元代末年,当时察院有一苑姓老书吏居住于此,因种花品种多而艳丽,有“苑花园”之称,园旁还有座苑家桥,东园即在此基础上建成。总之,似乎都与“苑”姓者相关。


秋波桥,位于公园东北侧。《南京市政建设志》中记载,秋波桥,1975年建,钢混结构,单拱桥,跨度18.50米,宽度5米,两侧各有18级台阶,石质桥栏。



桥栏上雕饰有各种图案,桥栏的正中两侧镌刻有桥名“秋波桥”三字。

浣花桥(又名飞虹桥),位于白鹭洲公园北部,一座壮观飘逸、形制独特的石质亭桥,也是园内最大的一座桥。浣花桥为梁桥,宽度40.35米,栏杆柱高1.35米,距水面高度5.40米,桥上亭阁宽8.20米,高3.50米。
洲面上坐落的浣花桥,两侧为传统的明代宫城梁桥形制,桥孔两侧雕饰有喜鹊闹春、五福临门等雀替,两侧遍雕各种祥云图案,仿古桥栏栉比。




敦实秀美的桥身,搭衔着中间宽大平直的亭阁,16根石础廊柱,四周设有槛座围栏。之前的浣花桥上并无亭阁,而是梁体,平梁上石础木柱的柱顶架设有褐色木架。浣花桥似如水上凌空悬立的一座观景台。
浣花桥,分隔了一条细长的带状水体与一片宽阔的块状水体,使得视线有开有合,桥将两种不同的水体有机结合,形成了“旷”与“奥”的不同景观效果。


浣花桥上风雨阁,阁的四侧镶有“浣花桥”桥名匾额,分别由妙竺斋主人(金竺雨)和言恭达先生题写;四侧廊柱上分别悬挂有楹联,东西两侧的为,“风摇兰浆浣花影,月落青淮凝鹭洲(甲午夏诗曼主人琪琳书,安宁先生撰联)”和“自古销魂地,从来风雅名”;南北两侧的为,“春花水月美人去,画坊凌波名士来”和“画桥虹落影玩月,烟柳翠飞入浣花”。




关于浣花桥的来历,桥旁曾经竖立有说明牌,其内容为,“浣花桥,诗人杜甫的《浣花溪》中除了含蓄婉约的景致之外,其背景是悠远的文化,诠释它的是一首优美的诗句,茅庐、小桥、竹林等再现园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美景胜地。浣花桥是清代的一座古桥,于2006年重新翻建,据说此桥落成时有彩虹出现,故又名飞虹桥。古时候,秦淮河畔佳丽如云,白鹭洲花圃四季如春,秦淮河畔的美女经常来这里踏青,游赏景色,采摘鲜花,并在这座桥边临水嬉戏,用湖水洗去花朵枝叶上的泥土,南京的一些文人觉得此处可与成都的浣花溪相媲美,于是便附庸风雅,将此桥叫作浣花桥。花飘青溪,彩虹当空,吉祥如意。”


站在浣花桥上,向北望去,便是“长桥艳赏”的景色,“长桥艳赏”曾是南京明清四十景之一。明代,长板桥以东是东花园,以西有鹫峰、回光两寺夹之,为艺伎集中之地。每逢佳日和科考之际,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趋之如骛。清初桥圮,两旁筑石,称石坝园,其后水道消失,演变为巷陌,遂称为石坝街。《新京备乘》中记载,“长板桥,明旧院址,在武定桥东,今东花园之右,一河为界。故人呼枇杷巷为院门口,长板桥亘其间,以通行人。自后于两旁筑石埂以防水,名曰‘石坝园’,今为石坝街。复作门以蓄泄之,即今之金陵闸,而长板桥杳不复存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诗中的浣花溪已成为千古绝唱……

玩月桥(又名白鹭桥),位于白鹭洲公园北部,临近公园西门处,建于1975年。玩月桥宽度19米,栏杆柱高1.33米,距离水面高度2.00米,桥孔直径9.75米。桥两侧各有16级台阶,阶高0.12米。
玩月桥处于白鹭岛与白鹭塔之间的水域上,依塔傍水,既起到联系交通的作用,又构成了丰富曲折、动态活泼的景观环境。桥的大孔之上左右又各开有两个小孔,为“拱上开拱”单孔敞肩式石拱桥。桥孔直径9.75米。桥的跨度36米,宽度3.25米,桥道有16级台阶。临湖长塘上一座桥,桥拱如月,桥栏古朴,桥畔叠石植花,四周树木环绕,更显得秀逸典雅。



桥栏正中两侧都镌刻有桥名“玩月桥”三字。

2003年出版的《秦淮区志》中记载,“玩月桥,在东花园(今白鹭洲公园)。玩月桥为秦淮八艳之首马湘兰故宅前的一座小桥,至清代此处为孔雀庵及因是庵。周在浚(雪客)《秦淮古迹诗》:‘风流南曲已烟消,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即指此。”
夏仁虎撰《秦淮志》中记载,“玩月桥,马湘兰故宅。后为孔雀庵,一名因是庵。黄虞稷诗‘马湘兰宅作招提’是也。门前有玩月桥。周雪客秦淮古迹诗:‘风流南曲已烟消,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盖指此,今不可寻。”
明代时期,长板桥即在长塘附近,西侧为旧院故址,当年以马湘兰为首的名妓们,每当月圆和中秋之时必上桥赏月,演唱昆曲,还有士子们聚集桥头,对月吟唱赋诗,故“长桥玩月”为一代盛事。朱锲先生曾作有《长板桥访旧院故址》一诗,“长板桥头访古迹,秦淮河畔吊斜晖。画船水榭情犹昔,燕子桃花事已非。旧院荒凉悲夜月,新歌仿佛似明月。南朝多灾亡国恨,莫作渔樵闲话提。”2006年,古朴雅致的玩月桥重建,星河灿烂,明月当空,幽波粼闪,人立桥头,仰天望月,赋诗吟唱,把酒苍穹,“唯有秦淮水,曾照几春宵”。


玩月桥后,一幢古色古香的建筑,门前悬挂着“湘兰苑”的匾额。当年的“秦淮八艳”之一马湘兰所居住的地方就是现今的白鹭洲,宅名“湘兰苑”,门前有座“玩月桥”……

印月桥,位于白鹭洲公园西部。桥的宽度35.60米,栏杆柱高1.10米,距离水面高度5.30米。五孔拱桥,其中大桥孔的直径为7.65米,中桥孔直径5.30米,小桥孔直径3.70米。
垂杨掩映下的五拱长桥,桥畔叠石植绿,桥墩上各端坐一只护桥石异兽,这是仿明代分水桥墩的异兽模式。此桥原为七孔拱桥,是横跨鹭水的唯一通道,后重建为五拱,仍是南京园林中曲拱最多的桥。




桥栏正中两侧都镌刻有桥名“印月桥”三字,由徐利明先生题写。

印月桥旁曾经竖立有说明牌,其内容为,“印月桥,相传佛教有禅语为‘我心相印’,意为‘不须言,彼此意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心相印’之意。此桥为五孔石桥,每当皓月当空之时,桥上游人如织,情侣间深情款款,桥下水光潋滟月映其中,构成了一幅湖光山色的精美图案。此时置身桥上,空中月、水中月与赏月人的心中月交相辉映,不禁令人神思遄飞,寄托无限的悠思,怡然忘归。”

联翩的环洞倒映水中,虚实互见,美不胜收。每当皎月凌空或灯火上桥时,桥洞各衔一月,金色晃漾,众月争辉。



状元桥,位于白鹭洲公园西部,单孔拱桥,八级台阶,精巧玲珑。状元桥宽度2.12米,栏杆柱高0.55米,柱身高0.95米,距离水面高度2.35米,桥面上千斤石1.83米,两侧各有8级台阶,阶高0.13米。


据说“状元桥”始建于明代中期,为东园里的一座佚名桥,曾为观景及喂食水中金鱼之地。明代万历年间,焦竑客居南京时,常在此桥上读书,万历17年(1589年)高中状元,晚年辞官在此园中讲学;清代乾隆年间,秦大士居秦淮河畔时,每日来此攻书苦读,乾隆17年(1753年)考中状元,金榜题名,因而此桥便称为“状元桥”。
状元桥,以石质雕琢,桥栏和桥面上皆雕刻有文字图案,十分精美。桥面上刻有“独占鳌头”图案,栏杆上饰有云纹,桥的南侧有鹅卵石拼花地面,桥栏正中两侧均镌刻有楷书“状元桥”三个大字。


碧波桥,位于白鹭洲公园西部,状元桥的西侧。碧波桥为单孔拱桥,宽度3.35米,栏杆柱高1.10米,距离水面距离2.20米,桥孔直径3.93米。


菊翠桥,位于白鹭洲公园西南部。菊翠桥的宽度3.40米,栏杆柱高1.15米,距离水面高度2.35米,桥孔直径3.12米。



桥栏正中镌刻有桥名“菊翠桥”三字,为叶琪琳题写。

觅趣桥,位于白鹭洲公园西南部。
站在菊翠桥上,向西南方向望去,在藕香居的后侧,工地的围挡之中,依稀可见一座单拱桥,那便是“觅趣桥”,桥名在枝叶摇曳之间若隐若现。



烟波桥,位于白鹭洲公园南部。
穿过参天水杉旁的石路,在静谧的溪流上,一座典雅的石桥,桥面宽阔,桥身随地势而曲,明代风格的石质桥栏,雕镌精美,桥栏为宝莲柱头,卷云净瓶,莲花含苞待放,十分生动。栏板内外镌刻着莲荷碧水、垂柳拂水、鸳鸯蜻蜓、鸟雀青蛙戏荷莲等图案,清新悦目。桥前佳木绿柳掩映,桥后花墙漏窗依衬,四周芳林片片,树木参天,名花异木,参差错落。



桥栏正中镌刻有桥名“烟波桥”三字,为陈克年题写。


二水桥,位于白鹭洲公园中部,此桥以李白诗句取名为“二水桥”。拱桥宽度2.40米,单孔拱桥,栏杆柱高1.30米,桥孔直径7.40米,距离水面高度4.00米,桥道22级台阶,台阶高0.18米。



一座汉白玉半圆形拱桥坐落于水中,桥高如驼峰,拱环映碧水成满月,结构精巧,造型高雅。两边外延贴水平曲桥,桥北假山罗列,桥南叠石植绿,衔接着两岸,全桥洁白无暇,晶莹夺目。二水桥位于湖中两岛之间的大水面上,丰富了水面景观,为柔软的水面增添一抹硬朗的色彩。
相传清末民初时期,东园故址的湖中有一座洲,洲上的芦苇在风中摇曳,媲美长江边上的白鹭洲,当时许多人文雅士喜欢相聚于此,吟诗作词。1923年前后修缮东园故址时,于墙壁处发现李白诗刻,上有“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句,恰有一宜兴人在此经营茶庐,便将茶社取名为“白鹭洲”茶社,有人赠题一副对联,“此地为中山故苑,其名出太白遗诗”,道出了园名出处,1929年正式将此命名为“白鹭洲公园”。此地此景与李白诗句中所说的白鹭洲十分相像,“二水桥”自然也是因李白诗句而得名。


桥栏正中镌刻有桥名“二水桥”三字,为孙晓云题写。桥面的中心设有千斤石,宽2.42米,其上刻有“龙凤呈祥”的纹样。


二水桥前,矗立有一块巨石,上有“御湖池”三个大字,石上一侧还镌刻有一行文字,其内容为,“明正德十四年武宗帝南巡至垂钓得金鲤”。明代正德14年(1519年)冬十二月丙戌,武宗皇帝南巡,游览徐天赐东园,在此钓得一尾金鲤,故而得名。《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中有记载,“武宗南巡时,曾幸晚静阁钓鱼,得金鲤,又失足落池中。后园中有宸幸堂、浴龙池,纪其实也,今并废。”不知史书中所言“浴龙池”是否乃今“御龙池”是也?


一座单孔二水桥,将湖面东西二分。立桥远眺,湖色波光粼粼,岸边郁郁葱葱,来往画舫由此通过,使得平静的水面渦流不断。“三山烟雨飞灵鹭,二水风云锁绿洲”。



公园内共有11座样式各异的桥,还有两座桥,在东侧的水街上。沿着苑家桥下的河水,向东而去,有着吟风桥和半青桥。

出白鹭洲公园南门,转向东侧至城墙下,便是“水街”。“水街”东临明城墙,由南至北长约200米,白墙灰瓦,飞檐花窗,小桥流水,轻舟画舫……,河道两端有廊桥和石拱桥,桥净高3米,中部水巷最窄处为水上过街楼,而河道两端的桥便是吟风桥和半青桥。

吟风桥,位于白鹭洲公园东侧水街。




桥栏上镌刻有桥名“吟风桥”三字。

半青桥,位于白鹭洲公园东侧水街。
半青桥,得名于王安石诗名。王安石晚年寓居秦淮河畔,经常游历于此。一天,他在案牍劳形之余,往桃叶渡仙游,发现此处风景独美,于是即兴赋诗(《戏赠段约之》:“竹柏相望数十楹,藕花多处复开亭。如何更欲通南埭,割我钟山一半青。”),其中诗句“割我钟山一半青”,赞美这里与钟山相比,有一半之美。后人常常吟诵此句,便将此桥称之为“半青桥”。



桥栏上镌刻有桥名“半青桥”三字。


桥如段段玉带,桥如座座彩虹,低回婉转之间,将四周的景色点缀得淋漓尽致。走在桥上,如在画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12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