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姓怎么读音是什么(阿姓氏怎么读视屏)

回族的祖先多数来源于阿拉伯、波斯等西亚、中亚地区。元朝以前多数称为“大食人”,元朝时,由于西方已经被蒙古人征服,大批的雇佣军是与宋人交战的主力,这时原阿拉伯帝国的人大量的进入中原及中国南方地区。在这以前使用汉姓的其实已经出现,比较早的记载如:唐代进士李彦升,其实是皇帝赐姓的“大食人”。这时期的姓氏其实多数还是使用的是西方的名,而不是真实的姓氏,如:舍班、易不拉欣、哈桑、阿不都拉等。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是禁止少数民族使用汉姓的,即“以严夷夏之别”。洪武三年(公元1376年)下诏曰:“天生斯民,族宗姓氏各本有源。古之圣王重之。所以别婚姻,重本始,以厚民俗也。”这种“禁蒙古色目人更易姓氏”政策,实际上是为统治管理为主要目的。明《永乐大典》中有明确规定:“蒙古色目人等不许同类婚,可与汉人婚。”统治者是通过少数族群内部不许婚配,而可以与汉人通婚的办法,从根本上同化少数族群。

由于明初的政策,使用汉姓可以避免官方注意,在当时的户籍管理手段下,这或许是回族大量使用汉姓的主要外部原因。

另一个层面上,由于汉语的发音构成上与阿拉伯语及波斯语的方式不一致,在以汉文化聚居区内,使用汉语名字,就如同今天中国人在外国企业里与欧美人沟通一样,会起一个简化的英文名功能相似。客观上说,经过近千年间的同化还能“自守其固俗,终不肯变”,的确不容易,关于这部分论述,我会在以后的内容中讨论。

在中国当代使用汉姓的回族中,除了使用马、穆、常、杨姓之外,常见的多有异域特点。如:赛、纳、喇、哈、底、亚、撒、海、回、铁、虎、沙、丁、古、麻、黑、忽、者、可等等。

除了以上单姓之外,复姓不多,但也有,比如:端木(分布于安徽安庆怀宁)。

回族汉姓的基础来源,皇帝赐姓占比较大的比重之外(如:李、朱、郑)。其它多数为入乡随俗,比如“郑和”本姓马。早期伊斯兰教的圣人“穆哈默德”在汉语里被译成“马哈苏德、马哈茂德”取其首字为姓,这是马姓回族较多的原因之一。其它的圣贤如“易卜拉欣,古汉语里常写成以伯拉欣”所以取以字的也不少。

实际上,直到现在回族中信仰比较浓厚的人,多数有“官名”和“经名”。通常新生儿一出生会到寺里,请德高忘重的学者起个“经名”,这种“经名”多数取材于阿拉伯、波斯故事中的英雄名字,形成与国外一样的名字构成体系,如“默罕穆得·易卜拉欣·赛义夫”。形式上,多数由伊玛目手写到纸上,并写明出生儿的年月日,以及现场的见证人。见证人必须选择年长的有品德的穆斯林如:巴巴、筛海、阿訇。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法律明确限定,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寺院后,间接的让这一传统变的名存实亡。“官名”其实就是汉语名的内部声称,这种称呼实际上从明朝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到了近代,除了一些少数学者和老人外,基本上这种说法也消失了。

上面提到官名,其实还有一些在西北的回族人的名字就直接体现这个特点,比如:张来哲卜、王目来宗,是适应社会生活的体现。在新疆起的名字更有特点,比如:阿木都开立木。很有维族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姓氏主要是解决族群间婚配问题,后来延伸了更多价值观和不同的政治含义。特别是强调统治合法性上的价值高于其它价值。阿位伯文化上是没有姓氏问题,因此从汉化角度上讲,姓其实并不是这个族群的精神需求。因此不断更换姓氏其实并不少见。我们理解回族姓氏更多的是理解这个族群的形成背景,以及内在的联系以及其内在的文化韧性为什么有别于其它民族。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610798281@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jiangsasa.com/12884.html